孟加拉国的社会生活以传统和和谐为主要特点。75%的人口住在农村,60%的人口的生活以农业为主。主要食品是大米和鱼。少数民族大约有180**,他们中的大多数住在吉大港山区。这些部落民族依旧沿袭着他们的传统文化特色。
孟加拉国的卡西族人口约有3万,主要居住在孟东北部希尔赫特与印度接壤的地方。卡西族的传统是一夫一妻制,新郎在结婚之后要到新娘家里生活,祖先的财产只传给女儿,子女要跟随母姓。
孟加拉国的社会文化遗产是*特的,是各种传统习俗及其外在影响的产物,有些传统习俗是深深地根植于史前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的,另一些则相对来说形成于近代。还有些迷信活动还会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存在。
达卡市中心的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于1952年2月21日为了维护孟加拉语的尊严和合法地位而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一年一度,成千上万的孟加拉国人民赤着脚聚集在烈士的纪念碑前以表达他们的敬意。庆祝活动从零点开始并持续一整天。纪念碑下放满了各种鲜花和花圈。在这一天,举国欢庆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孟加拉国**积极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创建出口加工区。人民联盟**上台以来,制定了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包括建设“数字孟加拉”、提高发电容量、实现粮食自给等,但面临资金、技术、能源短缺等挑战。
地形地貌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平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5%,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较高的山峰是凯奥克拉东峰,高1,229米。
气候特征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湿热多雨。全年分为冬季(11月~2月),夏季(3月~6月)和雨季(7月~10月)。年平均气温为26.5℃。冬季是一年中较宜人的季节,较低温度为4℃,夏季较高温度达45℃,雨季平均温度30℃。
水文分布
孟加拉国被人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是世界上河流较稠密的国家之一。水道纵横,河运发达,河流和湖泊约占全国面积的10%。沿海多小岛和沙洲。
孟加拉是恒河的入海口,有大小河流230多条,内河航运线总长约6000公里。全国约有50至60万个池塘,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4个池塘。主要河流水系有博多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贾木纳河),梅格纳河,卡纳夫里河,提斯塔河等。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区的较早居民是亚澳人。尔后有使用藏缅语族的蒙古种人从东北部进来,再后又有与达罗毗荼人混血的雅利安人迁入。这几部分人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孟加拉地区人民早期多信奉佛教、印度教。印度古代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梵语文献往世书都曾提名文加或孟加三角洲王。公元前4世纪成为印度孔雀王朝的**,佛教开始传入孟加拉。公元4世纪,孟加拉成为笈多王朝的**。
9世纪已有统一的封*家。12世纪末成为德里苏丹国**。13世纪受外来影响改信伊斯兰教,1338年建立了孟加拉苏丹国,定都于达卡。16世纪时,该地区已经发展成次大陆上人口较稠密、经济较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576年孟加拉苏丹国被莫卧儿帝国吞并,1757年起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04年孟加拉地区曾被英国殖民**分割成东西两部,后来复合。
人口
截至2013年,孟加拉总人口1.5805亿多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100多人,是世界上各人口大国(即5000万以上人口国家)中人口密度较高国家。
民族
截至2013年,孟加拉国有20多个民族,其中孟加拉族占全国人口的98%,是南亚古老民族之一。